2014年8月13日

2014西非伊波拉(Ebola)疫情 (至八月初)

  這篇是到目前為止對西非伊波拉疫情的綜合觀察評述,內文盡量淺白啦。台灣今年是多事的一年,新聞又很少關注這些重要的國際議題,做點整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976年6月,非洲東部的Sudan共和國,發生全世界第一次人類的伊波拉疫情,也是人們發現伊波拉病毒的開始。這次疫情造成284人發病,151人死亡,死亡率53%。沒多久,當年九月,中部的Zaïre共和國也出現了疫情,318人受感染,280人不幸死亡,死亡率88%。伊波拉疫情在這兩個國家重複出現,直到1979年以後才暫時消失。伊波拉病毒致死機率相當高,世界衛生組織(WHO)自那時就一直監控著這號病毒是不是有在人類社區內出現。

1979年以後,非洲地區有15年的時間不再有伊波拉疫情發生。1994年,伊波拉疫情再度再非洲的Gabon和Ivory Coast發生,幸好,這兩次疫情都很快得到控制,染病者不到一百人。接下來幾年,直到1996年,再跳到2000年,以及往後數年,大大小小的伊波拉疫情都持續在發生,而大部份都在非洲國家發生;一有疫情發生,WHO總是可以手腳快速的,控制住疫情,狀況從未比1976年那時更糟。


圖片說明:伊波拉疫情年表。

年(2013)12月,非洲地區再一次有人感染伊波拉病毒,直到今年3月,因為季節轉換,伊波拉疫情大爆發。這次狀況似乎與以往不同,到這篇文章寫作的時間(2014/8/8)為止,已經有1779人感染發病(含確認及疑似),其中有961人死亡,死亡率54%。這回的疫情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病毒的傳播看似已經無法被控制,甚至,有幾位醫生受到感染,其中,資深醫生,Samuel Brisbane,竟因此死亡。到底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次疫情對全世界有實質威脅嗎?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伊波拉病毒。伊波拉病毒是絲病毒科(Filoviridae)的成員。絲病毒的特色是:病毒外觀如同一條絲線,絲線的主要成分是一些蛋白質(protein),表面有一些突出的糖蛋白(glycoprotein),如下圖所示;絲線外殼的內部有一條連續不間斷的負股RNA分子,是為病毒的遺傳物質。絲病毒科的病毒會感染人類和一些哺乳動物(mammalian,包括猩猩,猴,豬,老鼠),人或是動物若受到感染,致死率都很高。因此,科學家除了煩惱它會造成人類的大災難以外,也擔心它會使一些保育動物 -比如大猩猩(Gorilla)和黑猩猩(Chimpanzee)-族群大量減少而瀕臨滅絕(事實上,過去的確發生過因為伊波拉病毒而造成大猩猩數目遽減的情形)。
圖片說明:放大60,000倍的Ebola病毒。這是從1976年的病人身上得到的病毒,電子顯微鏡下的影像。取得影像者是F. A. Murphy 博士。
目前所知的伊波拉病毒有五種亞型:Bundibugyo ebolavirus,Zaire ebolavirus,Sudan ebolavirus, Taï Forest ebolavirus 和 Reston ebolavirus ;上列除最後兩種病毒以外,其餘三種病毒,毒性有高低之分,但都會感染人類並會致死。多項證據指出,伊波拉病毒在野外的天然保毒者(natural reservoir)可能是蝙蝠。伊波拉病毒的傳染途徑為:接觸到帶有病毒的動物的體液,吃食未煮熟的染病動物的肉,接觸患者咳嗽噴出的唾液,或者傷口流出的體液;一旦受到感染,快則兩天,最慢約三星期,就會發病。所以,欲控制伊波拉疫情,最重要的,是截斷健康人和染病動物(或人)接觸的機會。

伊波拉病毒在1976年就被科學家發現了,難道時至今日,我們仍無法對抗它?事實上,過去這段時間內,研究人員一直很努力,欲發明出能治療伊波拉病症的藥物或抗體(antibody),甚至是疫苗,以更好的來控制伊波拉疫情。雖是如此,藥物,抗體和疫苗都尚在研發階段,無法臨床使用,更遑論大量生產了。抗體跟疫苗是對付病毒最好的武器,但是,無人敢將尚在開發中的抗體或疫苗,拿到現正發生疫情的西非洲地區使用。雖然兩位在非洲受到伊波拉病毒感染的美國衛生人員,回美國後接受了試驗中的ZMapp單株抗體單(monoclonal antibody)雞尾酒治療,病毒在體內感染細胞的情況的確受到抑制,但無論如何,欲在疫區針對缺少生物醫學智識的一般人,大範圍來使用這種實驗中的抗體,仍然存在著道德問題 -若大範圍使用後抗體無效或是對人體造成意外傷害,誰能負起這項責任?

這次伊波拉疫情如此嚴峻,非常值得我們深入探討。今年爆發伊波拉疫情的地區是在非洲Guinea共和國的南部,之後疫情慢慢擴展到附近地區的Sierra Leone共和國和Liberia共和國。Zaire ebolavirus是造成這次疫情的病毒,奇怪的是,這種病毒過去只在中非洲出現,這次卻在不曾有過伊波拉疫情的國家流行!而這種病毒是目前所知,毒性最強的伊波拉病毒,死亡率最高90%;這是此次疫情嚴峻的因素之一。

Zaire ebolavirus有可能是由長途飛行的蝙蝠,由中非洲攜來西非洲的Guinea共和國。即便如此,此次疫情為何如此嚴重呢?科學家推測有三個可能性。第一,Guinea共和國是非洲夭壽貧窮的國家,原因是政府腐敗,貪污,過去一段時間內曾經發生內戰,致使該國國內公共衛生系統非常脆弱,根本沒辦法應付伊波拉疫情的爆發。第二,此地貧困的人為求生存,他們會想辦法擴大生活空間,以獲得足夠的生活物資(比如水,果子,肉類),這種求生存的行為卻破壞了附近的森林,也讓當地人跟野生動物接觸的機會增加。第三,伊波拉疫情爆發的地點,特別是Guinea共和國南部,有許多過去不曾與外界接觸的族群;疫情爆發之後,WHO和歐美各國的醫護人員所從事的各項醫療工作,一直發生與當地族群的文化衝突。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在中非及西非的區域主任,Manuel Fontaine,表示:「無的放矢的風聲和消息,以及不肯承認(伊波拉疾病的存在)的態度在此廣泛傳播...當地人(對疫情)的反應已經不是醫學有能力處理的了,若要截斷伊波拉病毒的傳染途徑,我們必須去消滅瀰漫此地的驚惶,也必須建立跟在地社互相信任的關係。」

從以上三點論述來看,造成這次疫情嚴峻的,是人為因素,卻不是天災呢

簡單講,影響此次疫情嚴重性的,與當地的社會文化因素(sociocultural factors)有很大的牽連。正因為如此,有學者認為,這次伊波拉疫情不足以造成全球性的威脅。然而,也有學者認為,因為世界交通發達,病毒很容易就有機會散佈到世界各國。確實,這次的伊波拉病毒有擴散到非洲以外國家的個案,但都很快受到控制。
 
整體來看,這次伊波拉疫情,作為一個區域性災禍的機會,大過威脅全世界的機會。不過,WHO仍然發出消息要各國留意且重視伊波拉病毒的威脅。這是正確的做法:畢竟,我們的公共衛生體系一點都大意不得,不然,伊波拉病毒可是會極端放肆撒野的!
參考資料

VOX新聞2014/7/28 ,”Ebola outbreak worsens: Liberian doctor dies, virus spreads to Nigeria”,http://www.vox.com/2014/7/23/5930311/ebola-virus-disease-outbreak-africa-facts-guinea

Olival, K., & Hayman, D. (2014). Filoviruses in Bats: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Directions. Viruses, 6(4), 1759–1788. doi:10.3390/v6041759

Report of a WHO/International Study Team. (1978)  Ebola haemorrhagic fever in Sudan, 1976.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56(2), 247–270.

Report of an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1978) Ebola haemorrhagic fever in Zaire, 1976.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56(2), 271–293.

Stephenson, J.(2014) Largest-Ever Ebola Outbreak Still Simmering in West Africa. JAMA. 2014;312(5):476. doi:10.1001/jama.2014.9757.

Science:”How two U.S. patients changed the debate about using untested Ebola drugs?”,http://news.sciencemag.org/health/2014/08/how-two-u-s-patients-changed-debate-about-using-untested-ebola-drugs

UNICEF:”Misconceptions Fuel Ebola Outbreak in West Africa.”,http://www.unicefusa.org/press/releases/misconceptions-fuel-ebola-outbreak-west-africa/17712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伊波拉疫情年表:http://www.cdc.gov/vhf/ebola/resources/outbreak-table.html#thirtytw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