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和女生是不一樣的;任何人,不管他的性別認同或性別傾向是什麼,都應該會同意這一句話。
(http://www.fanpiece.com/funnews/c1075796.html)
男生和女生到底什麼地方不一樣呢?生理上,或是心理上呢?上個世紀由於女性主義的快速掘起,使的男女之別主要在生理上之不同,而非心理上之不同─心理上的不同主要是因為社會文化對男女的要求不同所致,這樣的論述成為主流。研究性別的生物學家是否會同意這樣的看法呢?
在此先看一個跟性別有關的臨床案例:湯尼,在他剛出生的時後,因為同時擁有兩性的生殖器〈intersex〉,於是在醫師對他父母的建議下,進行手術,去除了湯尼的男性生殖器;湯尼於是在外觀上變成了一個女性。多年以後,湯尼已經長大成人,他卻對於他的女性身份感到非常不愉快,他渴望當個男性;最終在尋求醫師的協助之下進行賀爾蒙治療;湯尼現在是一名男性。
在過去的研究中,絕大多數的生物學家都認為,性賀爾蒙是決定性別最重要的因子;性賀爾蒙會決定大腦往男性或女性的方向分化。如果事實的確是如此的化,以上的例子,湯尼,他的大腦應該會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徵,因為當他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同時發育出兩性的生殖器─既有雄性也有雌性賀爾蒙;然而,在經過嬰兒期的手術,並以女性的身份被教養並生活多年以後,為何他會尋求自己成為一名男性呢?
最近的研究指出,雖然有大量的證據告訴我們性賀爾蒙在性別的決定上是如此重要,但這卻是不夠的。荷蘭的一位神經科學家Manfred Gahr,以鳥類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利用手術的方法將胚胎期鳥的前腦雌雄互換─雄鳥胚胎於是有了雌鳥的前腦,雌鳥胚胎則有了公鳥的前腦─而在這項手術進行的時後,胚胎的性腺尚未發育,性賀爾蒙尚未有任何作用。
出生並且長大之後的雌鳥,其行為上與一般雌鳥無異;然而有了雌鳥前腦的雄鳥,成長之後卻沒有一般雄鳥應有的行為;他們不會對雌鳥鳴唱求偶,也不會對雌鳥進行任何交配的動作,並且他們的睪丸發育也不正常。
這項研究指出,大腦對於性別行為的影響是如此具大;甚至在性賀爾蒙開始作用之前,大腦就已經分化出雄性和雌性的不同。
日本的Yamamoto教授,以果蠅為對像,也做了相關的性別實驗。他們發現,具有fru或dsf基因突變的雄性果蠅,不僅不會向異性求偶交配,而且只會在同性之間出現交配行為。這兩個基因都影響了果蠅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相當於哺乳動物的大腦)。Yamammoto的研究指出,至少在果蠅這樣的昆蟲上,性別行為是受到決定性別的基因影響;而這些決定性別的基因影響了神經元的發育,也影響了果蠅的性傾向。
且讓我們回頭來看湯尼的案例。也許可以這樣解讀;湯尼在胚胎時期就已經發展出一個屬於男性的大腦,因此就算他在幼兒時期就已經動過手術(不再有男性賀爾蒙),並且以女性的身份被教養並且生活至成年,他仍然一心渴求當個男人。
Vincent Harley和Eric Vilain兩位科學家,正在努力將與性別決定(gender-specific)有關的基因找出來。這些基因將不只是影響一個人外觀的是男是女,它們會影響到一個人所表現出的行為,性別認同,性傾向。
有了這些生物學的證據,我們應該更嚴謹的思考,男生和女生在心裡上的不同,是因為來自不同的教養和社會要求嗎?或是說,今日我們所看到的社會樣貌,是因為本來就存在的男女差異所建構起來的?
而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變性欲者,總是言之鑿鑿的說自己天生就是這個樣子;現在,分子生物學家確實的提出了證據,這些跟「性」有關的行為,是有特定的基因為基礎的。
參考資料
Dannis, C. 2004. Brain development: The most important sexual organ. Nature, 247:390-39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